银隆之后 董明珠对海立股份情有独钟

2017-11-23 08:56:00 来源: 人民网-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: 侯隽

  董明珠在论坛上表示,企业家要具有挑战自我的精神,推动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实现。

董明珠在论坛上表示,企业家要具有挑战自我的精神,推动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实现。

  没有任何金句,不再评论竞争对手,甚至“格力手机”和“造车”也不再是关键词,董明珠罕见地展现出女企业家的温柔时刻。

  2017年11月15日下午,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以自己招牌的浅色系毛衣配围巾,风格温婉地出现在“第三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”上。

  近5年格力对国家的贡献超800亿

  本次论坛和往届相同的是,到场的嘉宾多围绕“中国制造”和实体企业的发展前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
  与往届不同的是,作为格力空调代言人的董明珠不再为企业打广告,异常坦率和实在。

  “10年前格力和所有的空调企业是一样的,它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,我们用别人的压缩机、用别人的电机、用别人的控制器等等一系列东西,我们只是组装,所以没有技术含量。”董明珠说。

  她认为,只做组装的企业创造的贡献不是创造性的贡献,是跟随性的、依附性的贡献,“所以制造业要挑战自己,一定要拣最难的、贡献价值最大的攻克。这样不同路径的选择,可能来得很慢,或者被别人认知也有一个过程,但是你只要坚守这种起步,就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。”董明珠称。

  她透露,格力这5年给国家的贡献,已经超过了800亿,“这800亿当中,有200亿是来自于2017年的贡献。我们的利润(净利润率)也从2011年的6%一直到2016年的15%,这两个数据的变化,足以证明中国制造的力量,所以我们要具有一种挑战自我的精神,来推动‘中国制造2025’的实现。”

  格力电器(000651.SZ)2017年三季报显示,其当期营收为416.9亿元人民币,比去年同期增加25.4%。而其前三季度营收为1108.74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34.51%。格力电器在今年三季度的营收创下历史单季新高。数据显示,第三季度,格力电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.08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24.48%。前三季度这个数字为154.6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加37.68%。

  尽管董明珠表示不应过分看重企业的销售数字,但良好的盈利能力仍然给了这位强势的女企业家更多的信心。

  海立能成为下一匹黑马吗

  近两年来,自董明珠入主珠海银隆后,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频频,让曾经默默无闻的珠海银隆迅速成为业内“黑马”。

  本次论坛最引人关注的一大焦点是,董明珠强烈推荐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——海立股份有限公司。

  “海立和我们有十几年的感情了,20年前海立的技术质量并不怎么好,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共同发展。我们围绕客户、消费者的感受对产品的品质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,格力和海立在合作过程中,就技术问题毫无保留地进行了交流,这推进了海立迅速成长。”董明珠称,相信海立未来在空调压缩机领域,能成为一个世界领军企业。

  为什么董明珠会对海立股份情有独钟?

  资料显示,海立股份隶属于上海国资委旗下,主要从事空调压缩机及相关制冷设备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是国内压缩机龙头企业之一。目前在旋转式压缩机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三,仅次于美的旗下的美芝以及格力旗下的凌达。

  特别微妙的是,今年9月20日,格力电器曾举牌海立股份,持有后者5%的股份。对于董明珠的强烈推荐,海立股份总经理郑建东回应称:“董总给的一个力量很简单,只要你专注于这个行业,专注于这个行业的技术投入、技术研发,数量的事情你不要关心,格力不会在数量和价格上压住你。”

  同时,郑建东表示,海立也希望能够走格力这样的道路,专注于技术,专注于质量。

  营销专家洪仕斌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表示,董明珠如此青睐海立,一方面是海立的行业优势,另一方面是为其在新能源汽车压缩机领域的扩张做支撑。董明珠不会做亏本买卖,海立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均有极大价值。

 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应共享共赢

  那么,格力的老朋友银隆呢?

  “您投资银隆的造车计划进行得如何?”

  “这个你去问银隆吧!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董明珠如是回答。

  目前,一汽和夏利的“切割”已经进入关键时刻,尽管格力官方否认了入主夏利,但是董明珠个人会有什么动作还不得而知。

  虽然董明珠不愿意正面回应,但在谈及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路径时,董明珠一改往日反对在国外购买技术或合作的态度,从过去的“不应该”变成“不反对”,但同时也强调企业应成为创造者,要看到自己的责任所在。

  “互联网时代,大家普通认为制造业是传统产业,搞金融,搞投资,搞这些虚拟经济才是现代产业。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,它们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结合,这是时代变化所赋予的。在这个新时期,我们要共享和共赢。”

  董明珠称,中国的企业家要有担当, “在新时代,金融是不可缺少,但是金融不是主流,我们制造业才是主流。”(侯隽)

初审编辑:

责任编辑:魏现芳

相关新闻